北美商业电讯

| 简体 | 繁体 | 2025年04月25日
+
订阅

关税战愈演愈烈,中企赴美建厂必要性凸显

更新于2025-04-09 15:09

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之下,快速变化的中美经济形式给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。在此情形下,“出海建厂” 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突破困局、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。

虽然美国目前对进口商品设置了诸多障碍,但其庞大的市场、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,仍然是中国企业出口的重要目的地,涉美投资建厂也是中国企业值得考虑的一种应对危机的方式。

深入剖析中企在美国建厂的必要性,对于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
一、中企在美国建厂的必要性与显著优势

(一)有效避开关税壁垒

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,美国对中国部分产品征收高额关税,这使得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,产品价格竞争力被严重削弱。而在中国企业选择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,能够实现产品从 “中国出口” 到 “美国本土交付” 的转变,从而巧妙地绕过这些高额关税,避免其对成本和销售造成的破坏性影响。

在一些供应链难以转移的特定领域,在美国直接生产几乎成为了唯一合法的避税途径。例如,中信戴卡公司在美国密歇根州投资1.4 亿美元建立了年产300万只铝合金车轮的工厂,这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关税成本,还获得了850万美元的州和市政府补助。该厂作为中信戴卡的首个海外工厂,能够近距离为通用、福特等美国车企提供配套服务,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。

(二)靠近终端市场,提升响应速度

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,对各类产品的需求规模巨大且多样化。在中国企业在美国设厂,能够与客户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,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,并根据这些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策略和产能规划,满足美国客户对于产品定制化的要求。

较短的供应链使得产品交付周期大幅缩短,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延迟风险,同时也降低了库存成本。以福耀玻璃为例,其在俄亥俄州投资建设的汽车玻璃工厂,紧邻通用汽车等整车厂的生产基地,极大地提高了对美国主机厂的供货响应速度,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信任。

(三)获取政策扶持和财政优惠

为了吸引外来投资,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,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厚的激励政策。中国企业在美国当地设厂,有机会享受税收减免、低息贷款、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。

此外,一些州政府还会积极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,为企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。比如,光伏企业晶科能源在佛罗里达州建立太阳能组件工厂时,承诺为当地带来800个就业岗位,从而获得了合计5400万美元的州和市两级政府激励资金,有力地推动了工厂的快速建设和投产。

(四)降低运输成本,优化供应链

远距离的海运运输加上高额的关税,使得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综合成本居高不下。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,能够直接节省大量的跨洋运输费用,避免因长运输周期导致的库存积压和交货风险。

通过本地供货,企业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和库存压力,提高供应链的弹性和效率,更好地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
(五)提升品牌形象和 “美国制造” 认可度

将部分生产链转移至美国,使产品贴上 “美国制造” 的标签,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品牌形象。在美国消费者心中,“本土制造” 往往代表着更高的质量和可靠性,具有天然的吸引力。

此外,一些处于政府采购重点的装备领域,对供应商的产品产地有着严格的 “美国制造” 要求,只有满足这一条件的企业才能进入采购清单。因此,在中国企业在美国设厂获得的本土化身份,不仅能够增强产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,还为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二、行业案例分析

(一)家电行业

在特朗普关税风暴的影响下,海尔集团通过并购通用电气(GE)家电业务,成功整合了其在美国的制造网络。目前,海尔在美国5个州拥有11座工厂,年产能超过1000万台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、热水器、厨房电器等全系列家电产品,雇佣当地员工8300多人。

海尔成为首个在美国实现家电全品类本土化生产的中国企业,充分展示了中国家电企业利用美国本土资源、获得 “美国制造” 身份并贴近终端市场的成功经验。

通过在美国设厂,海尔不仅有效规避了关税风险,还深入了解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,能够及时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美国市场的地位。

(二)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领域

福耀玻璃和中信戴卡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。福耀玻璃斥资约6亿美元复活了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,雇佣数千名美国工人生产汽车玻璃,并获得了当地政府数千万美元的税收优惠支持。其产品直接供应底特律汽车厂商,通过在美国设厂,福耀玻璃实现了与客户的近距离对接,提高了供货效率,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,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
中信戴卡则成功将铝合金轮毂生产基地设立在密歇根州,年产数百万只轮毂,创造了数百个本地工作岗位,贴近服务北美整车客户。这两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,在中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美国设厂,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,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。

(三)电子制造领域

晶科能源在美国建成了太阳能板组件工厂,以规避美国对光伏产品的高额关税。该项目投资约4.1亿美元,获得了地方政府大量的优惠政策支持,为当地提供了约800个就业岗位。

晶科能源的案例充分说明,面对贸易壁垒,高科技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在美国设厂的方式,保住美国市场份额,并获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资源,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三、挑战与对策

(一)劳动力成本高

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中国,同等工种的工资往往是中国的数倍。据统计,中国制造业工人薪资仅为美国的约20%。高昂的人力成本可能会严重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。

为应对这一挑战,中国企业应加大在自动化技术和生产设备方面的投入,提高生产效率,通过智能化生产减少对人工的依赖。同时,企业应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,以较高的产出效益来支撑较高的人工支出。

(二)合规成本和运营复杂

美国在环保、安全、劳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极为严格,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合规和管理成本。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,中国企业在进入美国市场前,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,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。

在企业运营过程中,聘用熟悉当地法规的本地专业团队负责处理合规事务,确保企业严格按照规范运营。此外,企业还可以积极寻求当地法律顾问和管理人才的帮助,弥补自身在经验和知识方面的不足,避免因违规行为而遭受损失。

(三)文化差异与管理冲突

中美员工在语言、文化和管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,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沟通障碍和管理冲突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企业应加强跨文化沟通与培训,为员工提供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机会,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。

在企业内部建立多元融合的企业文化,尊重当地员工的工作文化和习惯。同时,重视本土化管理,委任熟悉中美文化差异的管理者来协调双方的工作,减少文化摩擦,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。

(四)进入模式选择

在美国投资建厂规模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,灵活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。例如,通过与当地伙伴合资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,这样可以共享风险,充分利用对方的运营经验和资源;或者选择收购美国现有工厂或公司,快速获得成熟的团队和现成的生产设施,避免从零开始建设带来的诸多难题。

以海尔收购GE家电为例,这一举措使海尔一举获得了其在美国完整的工厂网络和渠道资源,大大缩短了本土化进程。对于资金和经验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,可以先采取小规模试水的策略,如在美国设立组装线或研发中心,逐步积累经验,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投资规模。

赴美建厂是在高关税时代中国企业应对外部冲击、实现战略升级的重要举措。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,在美国设厂为中国出口厂商提供了逆势求生的转型选择。这一行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规避关税阻碍的直接通道,也为企业深化全球布局、提高品牌国际化水平创造了宝贵机遇。

当然,赴美建厂对中资企业而言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企业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、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坚定的长期战略定力。只有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、制定稳健的合作策略并实现中美两地资源的有效整合,中国企业才能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,在贸易摩擦的浪潮中化挑战为机遇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主编精选,篇篇重磅,请点击订阅“邮件订阅

编辑: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北美商业电讯所有,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,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,侵权必究。
评论
用户名: 登录可见
匿名
发表评论
×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